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福州阳光学院“造物故事”团队以“精准共创”为核心,重塑空间设计逻辑。作为B站“造物员的故事”IP的学习者,他们尝试将智能算法与传统手绘蓝图相结合的创新思路运用到实践中。在探索过程中,我们逐步领悟到工业美学与人性化体验共生的理念,也在力所能及之处,为推动相关实践贡献了些许绵薄之力。
打破专业壁垒:学科交叉赋能空间设计实践创新
在空间改造领域,阳光学院“造物故事”团队以打破专业壁垒为钥,开启实践创新之旅。团队成员来自土木工程、设计、传媒等不同专业,建筑学的严谨结构思维、设计学的美学创意视角、传媒学的传播策划理念在此交汇。当面对老旧空间改造时,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从结构安全出发规划加固方案,设计专业学生用创意重塑空间美学,传媒专业学生则以镜头记录过程并提炼科普内容。不同学科知识相互补充、思维彼此碰撞,不仅让传统改造难题迎刃而解,更催生出兼具功能性与传播力的创新方案,生动诠释了学科交叉赋能实践的无限可能。
知识转化:知识"破圈"驱动技术传承
在技术破圈传播的道路上,阳光学院造物故事团队始终秉持谦逊学习的态度。以优秀校友打造的“造物员的故事”IP为学习标杆进行了参观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有幸以协作伙伴的身份贡献微小力量,在思维碰撞中汲取校友在技术应用、内容创作上的宝贵经验,每一次的参与都成为团队成长的阶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有幸能在团队协作中贡献绵薄之力,更从校友的专业与创新中汲取宝贵经验。这份传承不仅是技术的接力,更是创新精神的延续。他们期待未来与更多伙伴携手,以更开放的姿态,让技术突破圈层,绽放更多可能。
育人密码:产教融合定位育人目标
在产业转型升级与教育变革交汇的背景下,产教融合已成为破解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错位的关键路径。阳光学院“造物故事”团队以空间设计实践为切入点,将育人坐标精准锚定于产业链需求之中:一方面,让学生在老旧空间改造、技术传播等实战中锤炼专业技能,直面工程安全、美学表达、传播策划等复合挑战;另一方面,以产业需求反向重构课程体系,将土木工程、设计学、传媒等学科知识模块化整合,培养“懂技术、善创新、会传播”的复合型人才。这种双向赋能模式,不仅使学生成长为产业链中“即插即用”的创新节点,更推动教育从单向输出转向与产业协同进化,最终实现人才价值与产业价值的共生共长。
供稿人:董奇、曾亮亮、郑钿鑫